一、居民收入
民国时期,集镇居民大多开作坊与商店,有的打工。有作坊与商店的家庭生活好一些。开小店、设摊的勉强度日。打工的月薪5~8斗米(一斗米15斤),最低仅3斗米,难以养家糊口。打工更难的是:每年年初五、端午、中秋,称为“铺盖日”,商店、作坊可以解雇职工。社会上有一句谚语:“一年做10家,年夜饭吃自家。”职工失业后,靠典当衣、物过日子,或外出流浪乞讨糊口。学徒工每月仅得月规钿1斗米,每年得鞋帽钿1石米。一般行业的学徒期为3年,手工业学徒期为学3年,帮3年,工资每月3斗米。理发店学徒期9年。学徒工人身安全难保障,个别在学徒期致残,终身抱病。解放战争时期,通货膨胀,物价飞涨,职工生活苦不堪言,随时可能失业。
新中国成立后,私营商店、小作坊逐渐转变为联营、合营,直至归集体所有。镇上居民工作由政府安排,生活逐渐得到改善。1949年底,全镇商业、手工业从业人员100人左右。1956年时,全镇职工120人左右,月工资30元左右,辅助工14元左右。其中坛丘供销社年均职工19人,年工资总额9238.08元,人均年收入486.21元。1964年底,全镇职工人数增至200多人,月工资营业员27.50元,营业员25级36.50元,24级41元,23级47元,练习生18元。70年代后期,社队工业发展,镇上部分人进厂当工人,职工人数增至250人左右。1985年,全镇职工356人,占集镇总人口953人的37.4%;其中坛丘供销社年均职工157人,年工资(补贴、奖金)总额103233.60元,人均年收入657.54元,职工收入大幅提高,1998年,供销社年均职工103人,年工资(补贴、奖金)总额66万元,人均年收入6407.77元。2000年7月,集镇职工人数1014人,占总人口2268人的44.7%,占集镇总劳动力的95%。
表16—3 1952~1998年坛丘供销社职工人均收入情况表 单位:元
年份 |
年均职工数 |
月工资总额 |
年工资(补贴、奖金)总额 |
人均年收入 |
1952 |
10 |
265.00 |
3180.00 |
318.00 |
1953 |
11 |
350.90 |
4110.80 |
382.80 |
1954 |
13 |
398.90 |
4786.80 |
368.22 |
1955 |
15 |
463.18 |
5558.16 |
370.54 |
1956 |
19 |
769.84 |
9238.08 |
486.21 |
1957 |
19 |
769.84 |
9238.08 |
486.21 |
1958 |
23 |
885.24 |
10622.88 |
461.84 |
1959 |
28 |
1040.24 |
12482.88 |
445.88 |
1960 |
28 |
1046.24 |
12554.88 |
448.39 |
1961 |
34 |
1232.24 |
14786.88 |
434.91 |
1962 |
38 |
1369.74 |
16436.88 |
432.55 |
1963 |
40 |
1538.40 |
18460.80 |
461.52 |
1964 |
13 |
448.50 |
5382.00 |
414.00 |
1965 |
15 |
512.50 |
6150.00 |
410.00 |
1966 |
18 |
622.00 |
7464.00 |
414.67 |
1967 |
16 |
537.50 |
6450.00 |
403.13 |
1968 |
17 |
562.00 |
6744.00 |
396.71 |
1969 |
16 |
532.50 |
6390.00 |
399.38 |
1970 |
30 |
1025.40 |
12304.80 |
410.16 |
1971 |
34 |
1283.80 |
15405.60 |
453.11 |
1972 |
35 |
1341.80 |
16101.60 |
460.05 |
1973 |
37 |
1415.80 |
16989.60 |
459.18 |
1974 |
38 |
1444.80 |
17337.60 |
456.25 |
1975 |
41 |
1586.80 |
19041.60 |
464.43 |
1976 |
42 |
1595.30 |
19143.60 |
455.80 |
1977 |
43 |
1765.70 |
21188.40 |
492.75 |
1978 |
47 |
1924.20 |
23090.40 |
491.29 |
1979 |
51 |
2145.10 |
25741.20 |
504.73 |
1980 |
58 |
2451.10 |
29413.20 |
507.12 |
1981 |
62 |
2575.60 |
30907.20 |
498.50 |
1982 |
72 |
2852.60 |
34231.20 |
475.43 |
1983 |
81 |
3596.10 |
43153.20 |
532.76 |
1984 |
127 |
5744.40 |
68932.80 |
542.78 |
1985 |
157 |
8602.80 |
103233.60 |
657.54 |
1986 |
142 |
8042.00 |
96504.00 |
679.61 |
1987 |
143 |
9089.00 |
109068.00 |
762.71 |
1988 |
139 |
10579.50 |
126954.00 |
913.34 |
1989 |
151 |
19658.00 |
235895.96 |
1562.22 |
1990 |
150 |
24435.40 |
293224.78 |
1954.83 |
1991 |
143 |
26553.41 |
318640.97 |
2228.26 |
1992 |
142 |
27967.39 |
335608.73 |
2363.44 |
1993 |
120 |
37458.14 |
449497.70 |
3745.81 |
1994 |
113 |
39516.67 |
474200.00 |
4196.46 |
1995 |
111 |
46766.67 |
561200.00 |
5055.86 |
1996 |
108 |
50768.17 |
609218.00 |
5640.91 |
1997 |
106 |
71333.33 |
856000.00 |
8075.47 |
1998 |
103 |
55000.00 |
660000.00 |
6407.77 |
注:(1)上表职工数是指当年现有职工(含固定工、合同工、其他职工)。退休人员不包括在内。(2)1952年至1993年是从实发工资明细表上查算出来,1994年至1998年是从工资年报上查到,其中1996年是据1995年、1997年年报所讲数字推算出来的。
二、家庭生活
80年代起,市镇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生活质量提高。居民家庭添置电视机、自行车、电冰箱、洗衣机、放像机、照相机、卡拉OK;居住条件改善。1981年11月,公社首次同意中心小学建造224平方米的住宅,接着有条件的单位,像银行、供销社、集体商业也开始建造职工住宅。1983年,居民人均住宅面积5平方米。1985年,批准市镇居民建房面积499.2平方米。1986年,批准市镇居民建房面积623平方米。1987年,市镇居民建房面积732平方米。1988年,职工储蓄余额162.13万元。80年代后期,居民家庭安装电话,用上液化气。
1991年,政府机关造2幢12套住宅。之后,粮库、中小学也都建造职工住宅房。1992年,乡房产综合开发公司成立,建造商业用房和住宅房。是年,市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。市镇居民开始购买微波炉、摄像机、空调、摩托车、电脑、轿车等。1992年,储蓄余额775万元,比1988年增长3.78倍。1993年,市镇居民用上自来水,1996年,安装有线电视。1998年,居民出门坐公交车。2000年7月,镇区建成希望小区、华洋小区等住宅小区。